蘇州學校改進計劃介紹 2020-11-16T17:15:06+00:00

Project Description

蘇州學校改進計劃介紹

2016.04.20

蘇州外來務工人員作為一個數量龐大的社會群體,對城市、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由於制度的限制,外來務工人員及其子女不可能在短期內轉化為城市居民。在蘇州,由於城市教育資源的有限,有大量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要在外來工子女學校就讀,據2015年秋季最新統計,義務教育階段在74所外來工子女學校就讀的學生人數為102452人,占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總數逾10%。在外來工子女學校就讀的學生隨父母離開原戶籍地進入陌生的城市學習和生活,空間環境的改變對他們心理產生了巨大影響,同時生活習慣的不同、語言文化的差異、經濟地位的懸殊、教材教法的不同構成了巨大的城鄉落差,再加上外來工子女學校本身在城市教育中的邊緣和尷尬地位,使得這些學生成為了游離於城市與鄉村之間的邊緣人,面臨著社會融入、教育融入以及社會認同等一系列問題,但同時這些學生也具有對知識的強烈渴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強等優秀品質,作為未來蘇州城市移民的主力軍,對這些學生的教育應受到更多關注。本項目將針對這些學生的特點,通過田家炳先生回報社會精神的學習,借鑒“共創成長路”青少年正面成長課程在蘇州田家炳初中開展的成功經驗,在校本融合課程開發、心理健康教育、校外志願服務、生涯規劃指導等方面提升外來工子女學校學生的學業品質、社會認同感和責任感。

田家炳基金會蘇州學校改進計劃旨在將香港優質學校改進計劃項目(後稱QSIP)引進蘇州,依託蘇州大學教育學院組建專家團隊,與蘇州市教育局緊密合作,將蘇州田家炳初中、蘇州田家炳高中等公辦學校作為項目共建學校,在蘇州市外來工子女學校中選擇十二所學校作為試點開展全面的學校改進計劃。此項目將會對流動人口隨遷子女教育品質的提升發揮重要作用,也將會為國內及國際移民子女的教育做出本土化的有益探索。該項目的開展將緊緊繼承和發揚基金會“安老扶幼、興學育才、推廣文教、造福人群、回饋社會、貢獻國家”的精神,關懷弱勢人群,弘揚田老先生崇文重教的義舉,在學校改進的過程中以德育為核心,重視並發揮傳統文化、地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積極作用,從學生成長、融合教育、教師發展、學校管理等多個方面切入,讓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享受在同一片藍天下的優質教育。項目將在74所外來工子女學校中組織遴選12所學校,受惠學生人數預計超過10000人,受惠教師人數預計超過500人。本項目將涵蓋三個子項目,每個子項目為一個共同體,三個子項目分別為:學校德育改進計劃、學校教學改進計劃、學校管理改進計劃。根據對12所外來工子女學校的調研情況,每個共同體確定4所為主要參與學校,並且為每個共同體確定一所公辦學校作為共建學校。

1.學校德育改進計劃。將以“共創成長路”課程為基礎,設計學生融合教育特色項目。學校教育是兒童社會化的主要途徑,對流動兒童而言,更是幫助他們實現社會融合的主要途徑。該項目將研究國外移民教育的相關理論和政策,探索如何通過教育手段來促進外來工子女學校的學生與當地社會的融合,以“多元文化教育”的視角,結合蘇州田家炳學校相對成熟的“共創成長路”德育課程體系以及家庭教育課程項目,從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心理健康、地域特色文化、家庭教育等方面設計校本學校德育特色項目。

2.學校教學改進計劃。學習態度、學習方法是流動兒童難以達到較好學習效果的主要原因,也是解決流動兒童城市學習適應性問題的重點難點。項目將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抓手,立足將研究性學習作為主導學習方法,通過課程整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來達到來應對流動兒童城市學習適應性的問題。針對外來工子女學校教師學歷層次不高,缺少正規師範教育的狀況,對教師進行教育專業素養、學科教學水準的集中培訓與校本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以及教學水準。同時,本項目也將探索初小學段銜接的研究,從學科課程銜接、學習任務銜接、作業銜接等方面提高學生進入初中的學習適應性。

3.學校管理改進計劃。項目將以科學管理為導向,優化學校管理者辦學水準。針對外來工子女學校舉辦者、管理層包括學校中層領導缺乏專業教育管理背景,項目將開展學校診斷、集中及校本教育管理培訓,從學校管理理念、學校管理制度、學校管理方式、學校管理效應等方面提升學校管理的規範化、科學化、專業化水準。

4.以項目系列成果為載體,探索QSIP本土化的有益模式。項目將香港QSIP大學與學校夥伴協作開展學校改進的經驗與本地實際相結合,探索基金會、大學、地方教育行政機構與中小學四方合作的學校改進路徑。項目預期將形成系列活動案例和論文、結題報告,並出版相應成果;通過出版書籍和發表相關成果,參加學術會議,以及組織學術研討等方式,在全國,包括港澳臺地區,乃至國際範圍內宣傳和推廣本項目的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