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校之父名垂青史 ——訪香港田家炳基金會董事局主席田慶先

“百校之父名垂青史” ——訪香港田家炳基金會董事局主席田慶先

江蘇省教育基金會 | 2020.09.08

“中國的希望在教育”——這是田家炳老先生一直堅守的信念。值此江蘇省教育基金會成立十周年之際,記者書面採訪了田家炳先生長子田慶先主席,了解其教育慈善理念。

1.田主席您好!您的父親早在1982年就捐出自己80%的資產成立田家炳基金會,專注慈善公益事業。請您介紹一下您父親當初創辦基金會的初衷是什麼,他是如何萌生這個想法的?

我父親將公益事業視為他的第二事業並專注其中,和他從小就受到我祖父的影響有關。我的祖父剛毅正直,樂善好施,過去在我們家鄉常做造福鄉親的公益之舉,備受尊敬。他常說“孝親之身不如孝親之心”,如能事業有成,多做有利國家民族的大事,光宗耀祖,是“孝”的最高境界。通過祖父的言傳身教,父親深感為他人多做好事很有意義,樂意多做好事,樹立了己立立人、造福社會的思想。

家父未足18周歲就離開家鄉,遠赴南洋創業,在海外生活二十年,直至1958年才移居香港。1959年,他已經開始在香港參與博愛醫院、東華醫院、仁愛堂等慈善機構的工作,並為各類公益事業慷慨捐資。後來,他懷著“留財予子孫,不如積德于後人”的想法,邀請社會賢達共同襄助,於1982年成立了基金會,使自己的捐資更有系統和持續性。我們現在還保存著他當年所寫的一份手稿,記錄了他對於開展公益事業的想法,以及基金會的發展規劃。

家父一直都非常關注國家的發展。他辛勤經營自己的事業,積累了一點財富,很想回饋社會,他對國家和民族振興有深厚期望。但在六七十年代,內地的捐資環境還不是很好。改革開放後,他便通過基金會,盡己所能地支持內地發展。基金會以“興學育才,推廣文教,回饋社會,貢獻國家”為創會宗旨,尤重教育。三十多年來,我們始終以提升教育素質作為工作重點。

2.您的父親由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就常年奔波全國各地,做到錢到,人到,心到,力到,到90歲高齡才放緩走訪捐助學校的步伐。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持著他不畏艱辛,矢志不渝?

我父親在年輕時候就離開家鄉在海外謀生,早些年對國家的了解有限,且當時交通十分不便,只能從報紙上獲得信息。改革開放後,他便排除諸多困難,踏上了回鄉之路,一路上收穫了很多感動的同時,也看到了各地在民生建設方面的需要。他“回饋社會、貢獻國家”的工作首先從家鄉開始,逐步擴展到梅州市、廣東省乃至全國。

家父深信“中國的希望在教育”。他認為中國必須提高教育水平,才能提高國民素質和綜合國力;十三億人的龐大人口負擔可以通過教育變成人力資源。當時內地的教育資源比較有限,他就應各地政府所請,捐建了很多學校,並儘量親赴每一所學校。他曾說過,做慈善不一定是錢的問題, 做慈善要用“心”來衡量, 有“心”的慈善才有價值。

他出差時每天的行程都安排得非常緊湊,有時一天之內要去好幾個地方。限於交通條件,常常要坐長時間的火車和汽車,有些偏遠地方路程顛簸,我們幾個兄弟姐妹輪流陪同都覺得身體吃不消,但他反而精神奕奕,一下車就同校長及師生交談,表達對大家的鼓勵和關心。除了西藏因海拔較高而未能去到之外,他基本上走遍了全國各地。直到後來九十多歲時他腿腳不便,實在是難以行動,才不得不停止外出。

我父親對每項學校的工程都十分關心。他捐資之後,不僅會校閱設計圖紙,詢問工期進度,還會到工地實地考察。他有一些建築學知識,要求捐建的教學樓的設計務求合理周到,既要美觀莊重,實用大方,還要安全可靠,一定要為師生使用方便著想。例如,他要求加寬兩邊的樓梯,方便學生和老師行走;教室採光要足,不能影響學生的視力;女生廁所的面積和蹲位要充足等等。

家父希望通過無償捐資教育,起到“抛磚引玉”的作用,希望政府拿出部分配套資金,增加政府對教育的承擔,並冀以自己的行為感染其他人,勉勵大家共同重視教育,改善社會風氣。基金會也秉持他的這一做法,始終關心並支持田家炳學校的發展。

3.2015年、2016年和2017年,連續三年感動江蘇教育人物——最美特校教師、最美幼兒教師、中學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骨幹教師共近80人赴香港培訓考察,期間還專門拜訪了田家炳基金會總部,您會見了他們。田家炳基金會給予上述三批教師赴港培訓考察期間的有關費用的資助。請問當時田家炳基金會是如何考慮的?

我父親認為,“教育的希望在教師”,提升教師的素質是促進教育發展的關鍵。基金會致力提升教師在品德教育、生涯規劃、教學效能、學校管理等方面的水準及素養,我們基金會因應各地教育的實際需要,開展了不同形式和內容的教師培訓項目,其中之一是赴港培訓考察。

香港是東西方文化交匯之處,也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之一。香港彙聚了國際上多元、豐富的教育理念及方式方法,也吸納了國際人才,所以我們常邀請學者和教師來港交流,開闊教師視野,瞭解不同的教育思路及方法。通過推動兩地教育交流,大家可以取長補短,在相互學習中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在江蘇省教育廳的支持下,“感動江蘇教育人物——年度最美教師”系列評選表彰活動連續多年順利舉辦,選出了一批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優秀教師。赴港的這幾十位教師都是江蘇省教師隊伍的傑出代表,他們的感人事蹟也帶給了香港教育工作者以啟示和鼓舞。他們在緊張的行程中還抽空蒞臨基金會,是我們的榮幸!特殊教育、幼稚教育、學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都是本會非常關注的範疇,我們非常願意配合江蘇省教育廳開展這樣的交流活動

4.田家炳先生生前曾捐助江蘇19所學校,為江蘇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針對江蘇的教育實際,您對江蘇的教育事業有什麼希望和寄語?您對江蘇教育慈善公益事業未來的發展有哪些意見和建議?

江蘇的教育改革發展的步伐穩健而快速,是全國教育發展的模範,我們從江蘇的教育經驗中學到很多。我們所做的事情十分有限,談不上貢獻。我們在江蘇得以捐建13所田家炳中小學校,並能夠在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東南大學、江南大學、江蘇師範大學、蘇州大學等著名學府捐建教學樓和設施,都是承蒙教育部、江蘇省教育廳及各地政府的厚愛,不嫌捐資菲薄。我們和江蘇教育結緣已達25年,不勝銘感!

基金會在2010年迎來管治模式和資助方向的轉變,從資助硬體轉向軟體,從捐建學校轉向支持其內涵發展。我們從區域合作、大學及中小學合作、校本發展等策略出發,開展了一系列教育先導計畫,例如“田家炳系列學校發展評估計劃”、“中西部地區田中教學管理人員培訓”、“蘇州市打工子弟學校改進計劃”、“田家炳青少年正面成長計劃”等等,江蘇省的學校都是率先參與這些教育項目的實驗基地。我們也支持學校開展了各具特色的校本特色發展項目,並促進學校和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的教育合作。希望這些學校在不斷提升自身辦學質量的同時,也能支持其他地區的學校;希望江蘇能夠帶動其他省份的教育進步,在推進我國教育事業均衡發展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教育事業需要長期持續、點點滴滴地投入,更有賴當地政府、教育工作者和社會人士的努力推動。我父親曾說過,“社會是由無數小我組成的,我們日常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都是有賴社會各階層人士分工合作共同提供的。既享受了別人辛勤釀造出的成果,我十分願意出一份力回報社會。”我們期盼更多社會俊賢能夠參與江蘇教育慈善公益事業,為了下一代的成長,盡己所能,貢獻力量。(功一仁)

2020-09-10T18:48:00+00:00